這隻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前期,接收蘇俄援助的驅逐機,Polikarpov設計局研製的 I-153,改良自 I-152,外觀較明顯變化是上翼修改成海鷗式,下翼維持克拉克YH翼,另外主輪起落架設置絞鏈,離地後可手搖方式收入機體內,以減低風阻
民國26年起到民國30年之間,自蘇俄引進各式軍機接近八百五十架,此型號驅逐機在民國29年底接收75架,雖然是新式機,性能在手頭上持有機種中算是較優,但對上日軍新銳戰機,仍是有段差距,想一想也是啦,拿雙翼機抵抗新銳高速單翼機,太為難人家了
這隻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前期,接收蘇俄援助的驅逐機,Polikarpov設計局研製的 I-153,改良自 I-152,外觀較明顯變化是上翼修改成海鷗式,下翼維持克拉克YH翼,另外主輪起落架設置絞鏈,離地後可手搖方式收入機體內,以減低風阻
民國26年起到民國30年之間,自蘇俄引進各式軍機接近八百五十架,此型號驅逐機在民國29年底接收75架,雖然是新式機,性能在手頭上持有機種中算是較優,但對上日軍新銳戰機,仍是有段差距,想一想也是啦,拿雙翼機抵抗新銳高速單翼機,太為難人家了
首先說明九三中練稱呼,練習機加了個[中間]是從何而來,原因是二戰前日軍飛行員的養成過程,無論將來分配到的單位是操作攻擊機or戰鬥機or飛行艇,飛行員都從約100馬力等級的初步練習機開始學習,在過渡到實戰機種,例如戰鬥機這500馬力等級之前,尚需再經歷較高速動力更強的過程,這需求就產生了中間練習機,為的是讓受訓新人順利銜接到實戰機種。
這隻是前蘇聯時代,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在1953年試飛成功的雙發動機單座戰機,於1955年開始量產發配到蘇聯防空部隊,是蘇聯量產機種中第一個具備超音速飛行性能的戰機。
MIG-21(含各國衍生型號)可能是現今噴射戰機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即使已停產多年,據說仍有近四千架現役機,算是優秀機種了。
這架F-104G自完工起,即以魚線懸掛在孩子房間天花板故作飛行狀,一飛十多年。
懸掛在天花板的優點,除了節省擺設空間、欣賞優美飛行姿態之外,每遇地震我家都以F-104G有沒有搖動做為判斷依據。
年前的大掃除,忽然想起它從未列入清潔項目,拿了梯子將它卸下,果然一身厚重的灰塵,明明是航程很短的機種還如此堅持飛了十多年沒落地,辛苦了,歇一歇,年後換別隻上去飛。
在軍用機進入噴射時代初期,為讓進氣口結構儘量達到最大於是設計在機首進氣,因此當時戰機進氣道都是自機首貫穿機身中段連接機尾發動機,現在眼光來看當時的戰機外型帶有古典美。
童年時,住家附近的大學校園陳列一架汰換退役F-86軍刀機,發動機已拆除,只有個圓形板子遮住機尾,當時以為這樣的中空管狀結構就可以實現飛行,沒考慮到動力從哪裡來,很天真。
這隻是光輝十月的慶祝專題,剝削了早已不足額的睡眠時間來完成她,F-5(美軍暱稱為Tiger)這機種作為我國在上一個世紀的空中防衛主力達數十年,應該夠資格列入收藏品才對。
目前全球仍規律操作的數量已不多,我國仍有少量現役機全部駐紮在台東的基地,所以想看就是得要長途跋涉,筆者8月因事去一趟台東,還特地清晨起床徒步往街上方向走,果然驚鴻一瞥看到飛越市區的東南亞迷彩虎,自空軍換裝二代機之後就未曾親見中正號,不虛此行。
70年代,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持續成長的客運需求,促使遠航欲引進較大型飛機加入營運,於1976/4購入2架737-200二手機,營運北高、北花航線,由於頗受旅客好評,遠航決定陸續引進新機數架成為營運主力,台北往返嘉義、台南等也由737飛,由於機體堅固耐用,737在遠航獨撐大局活耀了好些年,更新機隊時還當二手機轉賣給同業繼續使用,到了遠航發表新塗裝還保有的2架737也換新塗裝了,這隻機身編號B-2615是其中1架,見證那段蓬勃發展的歲月
這些年去了花蓮幾次,每去總會在早上到七星潭海邊看太平洋浪花及等候後方隨時沖天而起的F-16A/B戰機,空軍花蓮基地401聯隊垂直尾翼有代表花蓮阿美族精神的太陽神馬拉道彩繪圖騰,這彩繪被原製造廠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譽為全球F-16最美的塗裝,幾年前因上級「低視度」要求,須全數改噴灰黑色垂尾,後經軍事迷們奔走呼籲,僅保留機號6830維持彩繪,也因此這6830成為最享有盛名的彩繪機,偶有公開展示,讓民眾一飽眼福。但這紅太陽的彩繪機卻從未被我親眼目睹,不知是待七星潭的時間太短,還是這隻太珍貴少有安排空勤,以致每去都撲空。
是否就此算了呢?當然不會!這隻6830可以經過努力,在家飛給我看。
認識我的人有少部分知道我有做模型的興趣 ,這興趣雖曾幾次短暫中斷,但終又幾次重回懷抱,算是持續多年嗎?我想算是吧。玩模型屬於稀有興趣,耗時耗錢之後的成果未必讓自己有欣慰到,且因長時間耗在室內作業往往被歸類為〝宅族〞。
我因何成為族人,或許現在可以來談談這個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