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前期,接收蘇俄援助的驅逐機,Polikarpov設計局研製的 I-153,改良自 I-152,外觀較明顯變化是上翼修改成海鷗式,下翼維持克拉克YH翼,另外主輪起落架設置絞鏈,離地後可手搖方式收入機體內,以減低風阻
民國26年起到民國30年之間,自蘇俄引進各式軍機接近八百五十架,此型號驅逐機在民國29年底接收75架,雖然是新式機,性能在手頭上持有機種中算是較優,但對上日軍新銳戰機,仍是有段差距,想一想也是啦,拿雙翼機抵抗新銳高速單翼機,太為難人家了
此機種在蘇軍飛行員的評價始終不佳,例如對德做戰時,因新式機種不足,勉強站上第一線應戰,但僅能採取避免近身接觸,接戰時以RS-82空用火箭彈在遠距盲目發射後,盡速脫離,但脫離時仍因低速弱點,使折損率仍大
這RS-82就是下圖,兩翼下掛載的,最大掛載可達8枚,精準度顯然無法滿足空對空作戰需求
我國軍同樣因 I-153性能不及日機,甫接機不及半年,手上的 I-153已折損過半,人機損耗速度驚人
到了民國31年初,當時編成的三個大隊陸續前往印度接收美援軍機後,將 I-153全數解除戰備任務同時除役,使用不到2年
相關性能數據如下
長度6.18m
翼展10m(上翼)
高3m
最大空速442km/hr
最大航程470km
實用昇限10700m
固定武裝4門機槍,翼下4枚55kg炸彈或是8枚RS-82空用火箭彈
回來說說這隻模型,二戰初期的俄製驅逐機,外型肥短,模型化微縮成1/72後僅8.5公分長度,是在下目前為止做過最短小的飛機,ICM原廠提供水貼紙為俄軍版本,這捨棄不用,另購我國軍機當年使用的國民黨徽,藍白交替的垂直尾舵則是自己遮蓋噴塗,因為尾舵的水貼其實不容易順利貼得完美,建議用噴的較穩當
雙翼機在小學時的書本看過,課文敘述中日兩國軍機空戰插圖,那一頁特別吸引目光,常凝神注目許久,印象中外型極似 I153,長大後查資料得知當時應該是另一款雙翼機Hawk-3,與記憶不同不過沒關係,同是國軍曾用機種,我喜歡雙翼機這種古樸的外型,以後有機會也可嚐試完成一個Hawk-3,用模型來回味往事
留言列表